《华尔街日报》近日刊文称,持有中国股票的基金的美国投资者会否需要向中国政府交纳10%的资本利得税,同时又无法在失败的交易中得到补偿呢?
对于那些想要利用中国的增长从中获益的投资者来说,这个至关重要的税收问题并没有答案。中国最近颁布了有关长期以来的10%资本利得税政策的公告,对一些问题作出了澄清说明,但其他一些问题则仍不明朗,业内专家说道。
“中国的投资税政策正在演变发展,而这对于那些站错边的人来说可能会是很痛苦的。”专业致力于税收策略的纽约经纪公司Twenty-First Securities的总裁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说道。
投资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非事出无因:沪市综合指数和深圳A股指数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都已经大幅上涨了110%以上,其中还不包括股息。过去五年中,深市给投资者带来的平均年回报率为13.3%,较标普500指数高出近两个百分点。
对许多投资者而言,好消息是对于通过“沪港通”机制对中国A股市场进行投资的海外人士来说,这项税收已从2014年11月份开始被暂停实施。“沪港通”计划是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一条新通道,而且未来将会进一步扩张。在此以前,A股市场仅通过一个配额系统面向外国投资者开放,而散户通常必须通过基金才能对其进行投资。
暂停征收资本利得税的政策已经生效,并正在等待进一步通知。令业内专家感到高兴的是,这项政策不需要每年进行一次更新。富达投资集团的外国市场专家米格尔·卡尼萨雷斯(Miguel Canizares)称,该集团旗下基金已经开始直接对中国A股进行投资,而此前则不得不在海外市场上购买或是间接购买。
坏消息则是,中国政府官员同时表示,2009年11月份到2014年11月份之间投资者通过A股市场赚到的许多已实现收入将被征收10%的资本利得税——很明显,投资者的损失则不会得到补偿。这种税收是针对基金进行征收的,可能会对一家基金的净资产值造成影响。散户投资者则可获得外国税收抵免或减税的待遇。
报税最早将从7月31日开始,缴税则将在报税的几个月后进行。
如果像一些专家所认为的那样,中美税收协定中的一项条款将可免除美国投资者缴纳资本利得税的义务,那么中国征收这项税收对美国投资者来说可能不是个问题。但是,其他一些专家则不同意前者对税收协定的这种解读。
据上海泽奔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副主任斯蒂芬·巴伦(Stephen Baron)估计,美国投资者将可受到豁免。他认为,美国企业将欠中国政府2亿美元或以下的资本利得税,其中共同基金所欠的资本利得税很少。他还指出,如果没有税收协定豁免,那么2009-2014年的税单总额可能会逼近20亿美元。
但是,如果美国纳税人不能受到豁免,那么由于没有损失补偿的缘故,一个很大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对于那些建立起了准备金来缴纳税收的基金来说,它们很可能是假设自己的损益无需纳税,因此这些准备金可能会是很少的。
业内专家卡尔斯·法雷(Carles Farre)则进一步指出,对于那些交易活动频繁的基金来说,它们“缴纳的税收可能会超过其在中国赚到的净利润”。
这就意味着,这些基金的现有投资者可能需要承担此前几年时间里的资本利得税,哪怕当时他们还并未对这些基金进行投资。对于这种税收来说,退税通常比减税更有价值;但对美国纳税人而言,想要拿到外国的退税,那么他们就需要有外国收入才能进行申请。未使用的金额可被延期至未来几年中使用。
总而言之,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影响可能视各个基金而有所不同。为此,《华尔街日报》联系了多家拥有中国投资的基金,询问中国征收2009-2014年之间的资本利得税会对它们造成什么影响。
资产管理公司T. Rowe Price Group旗下共同基金的财务主管格雷格·欣克尔(Greg Hinkle)表示,该公司认为美国公民和居民应该不会受到这项税收的影响,原因是其受到中美税收协定的保护,“因此我们看不到什么理由应该让我们的共同基金投资者感到担心”。
马修斯亚洲基金(Matthews Asia Funds)的一名发言人则表示,该公司预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原因是其并无任何有关中国股票的已实现收入,因此不受这项资本利得税要求的约束。另外,马修斯亚洲基金也并不认为中国会寻求针对其所持有的其他类型的中国股票征收资本利得税。
富达投资和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的发言人也都表示,预计这项税收不会对它们的基金投资者造成影响。贝莱德集团的一名发言人也表示,该集团旗下安硕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iShares MSCI China)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美国投资者不会受到影响。
但业内专家警告称,中国征收资本利得税之举可能会威胁到那些受监管程度较低的资产池中的投资者,比如说对冲基金等,原因是许多此类基金都设在离岸市场上,而那些国家与中国之间并无税收协定。
另外,根据中国税法的规定,这些基金还可能会被当做企业对待,而这可能意味着美国投资者不会受到中美税收协定的保护。巴伦指出,持有此类投资的投资者应该“与基金经理进行对话,弄清楚他想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