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中国政策重心从政治整顿重回经济建设”的信号,5日下午在中央召开的第十二次深改组会议上进一步得到明确。
习近平提出了三个“有利”,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1992年,在党内党外不少人在改革开放上迈不开步子。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在经济全面向新常态调整的背景下,如何正确把握好改革大局,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尤为重要。三个“有利”或将成为以后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
改革离不开人。会议强调,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
这一信号透露出中央在用人标准上出现转变,改革派将得到更多提拔。4日下午,“三桶油”董事长集体换帅,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三位新人不仅仅是技术派,同时具备浓厚的改革气质。这或许只是央企掌门人大规模换帅的开始。
同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未形成”、“四大自贸区推进改革开放、倒逼国内改革”的背景下,表明中央想通过区域改革带动整体改革上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