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一首《沂蒙山小调》曾唱出山东临沂的大好风光。如今,曾经山好水好的革命老区,却被雾霾“锁”城。
今年年初,临沂市委、市政府“为了沂蒙的蓝天和人民的健康,决心向大气污染宣战”,发起大气污染治理的新孟良崮战役,提出1年摆脱被动局面,3年实现比较彻底的根治。临沂市国税局主动作为,着眼分忧、纾困、促转,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第一时间加入这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山东省环境保护厅4月报告显示,临沂市大气质量同比改善幅度达27.5%,重污染天数减少4天。
分政府之忧 降低减收影响
“我们绝不让沂蒙精神因大气污染蒙上灰尘,也绝不让临沂发展的成果因大气污染打折扣。”临沂市委书记林峰海表示。
今年2月16日,临沂市委、市政府以雷霆之势,推出第一批停产及限期整改企业名单,严令关停企业57户,限期整改企业412户。这些企业都是当地重点税源,许多是纳税排行前几位的龙头企业。
据统计,2014年,上述企业纳税高达25.8亿元,占全市国内税收的13.0%、制造业税收的33.5%,还不包括对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影响。关停整改这些企业,无疑会对全市和县区地方财政收入造成巨大冲击。如此,年初既定的财政计划如何实现?民生支出怎么安排?这些隐忧同时压在市县级领导心头。
“组织收入是我们的法定职责,越是困难,越要敢于担当!”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动员会召开后第二天,临沂市国税局随即召开局务会专题研究。局长侯波要求:“各级国税机关在严格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把停产限改造成的减收降到最低,主动为政府分忧。”
会后,该局组成5个调研组分赴各县区,就大气污染防治对市县税收影响开展调研,并在最短时间内向市和各县区政府提交了《大气污染防治对临沂经济税收的影响分析与建议》系列专题调研报告。
与此同时,全市国税系统上下动员,以管促收、以查促收、以评促收。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完成国内税收55.4亿元,同比增长2.5%,高出全省平均1.6个百分点;市县级完成15.4亿元,同比增长5.5%,比上年同期增加2965万元。
临沂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在不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国税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很不容易,感谢同志们的辛苦努力!”
纾企业之困 送去政策春风
临沂史上最严厉的治污措施,使被关停整改企业既面临转型的沉重压力,又承受着来自各方的责难。对这些企业是伸出援手,还是袖手旁观?临沂市国税局选择了发挥国税机关优势,为帮扶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多出点子、多送春风。
该局全面梳理企业治污可能用到的税收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编制成《企业治污相关税收政策指南》,免费发放给相关企业,并提供多种下载和解读渠道;成立5支政策服务小分队,针对特定企业的需求,推出“订单式”服务,上门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政策咨询、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同时,在市国税局纳税人学校陆续举办了固定资产抵扣、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专题政策解读培训15个班次,近千人次。
山东省三方化工集团总经理张海涛说:“企业仅这次翻修复产的投入预计就近2亿元,政策允许一次性税前列支,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他感慨地表示:“如果不是国税局上门辅导,我们还不知道国家有这样的扶持政策。不过也说明我们在学政策方面太欠缺了,今后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
奥达建陶集团总经理张达告诉记者:“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国税局能主动伸出手来拉一把,这份心意比真金白银更宝贵!”
据粗略统计,目前临沂市企业在环保投入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因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已为企业节省资金近7亿元。
促企业发展 引导产业方向
产业政策体现了国家的产业导向。企业的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才能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
侯波介绍说,发挥政策优势,为促使企业发展和地方招商引资与国家产业导向同步提供帮助,一直是国税机关努力的方向。“我们主要的做法是‘一引一促’。‘引’就是通过政策明导向,引导企业与产业导向同频共振;‘促’就是政策亮红灯,警醒和督促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据悉,每逢国家出台新的财税政策,临沂市国税局都会在第一时间举办政策说明会,及时把最新的政策信息发布到社会,传导给企业,引导企业及时作出反应、调整生产经营策略。
对影响税收较大的国家产业新政策,该局及时组织专题政策调研,为企业和政府决策出谋划策。在加强政策前瞻性引导的同时,采取严格企业资格审查及加大日常管理检查力度,加强与民政、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协作等多项措施,加大涉惠企业管理力度。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弄虚作假的企业,坚决取消其享受资格,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则依法追回。
“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硬杠杠,为企业树立明确的政策导向,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引导企业顺应国家的产业导向。这也是一种服务。”侯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