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服务|法规库|加入我们|联系我们

国家政策利好激励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2007-06-29

·作者:陈荣富 杜静   ·来源中国税务报   ·发表时间:2007/6/29  

 “现在政策形势很好,投资小水电肯定有前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后,福建省古田县鳌溪水电站老板彭冬春决定来一个“好事成双”,今年年底前再筹资建一个小型水电站。

 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随着《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望获得更大的税收优惠支持。这给了彭冬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扩大投资的信心。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福建省煤炭实际保有储量乐观估计仅能开采12年左右,烟煤、石油、燃气几乎全部依赖外购。据测算,到2050年,福建省将有约15%的一次能源缺口,这对于可再生能源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可再生能源“沉睡不醒”

 可再生能源主要分为风能、沼气、地热能、太阳能、垃圾发电、潮汐能、水能7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福建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但也同时面临着成本高、规模小等问题。”福建省能源研究会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就在平潭建设了当时全国最大的风电机组并投入运行。但自此之后,风力发电便一直停滞不前。“一怕风险,二怕吃亏。”福清风电建设筹备处主任叶先生说。据他介绍,目前福建省风电项目上网电价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具体价格由风电项目建设特许权招标形成,“由于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特许权招标产生的电价往往是大大低于成本的跳楼价”。

 此外,由于风力机组价格居高不下,前期投资巨大,而企业在投资建设环节的投入,却很难获得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使投资者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唯一获得快速发展的是对水能的利用。

 然而,近年来,小水电站也遭遇到了发展瓶颈。“现在找一个适合建小水电站的地方真是不容易。经过近几年的‘全面开花’,能建的地方大部分都建了。”彭冬春告诉记者,目前在古田县,建设小水电站的成本已从最初的3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60多万元,而电价却没有多大的提升。

 财税扶持力度加大,激励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实施。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获得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原则确定下来。

 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对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继续给予税收优惠。

 专注于垃圾焚烧发电新技术的福建丰泉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和《规划》中的财税优惠政策,公司享有5年内减缴或免缴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每年我们能节省数百万元的资金。另外,我们还享有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有了这些政策的扶持,到2016年公司有信心实现资产总额达到100亿元的目标。”

 据了解,今年福建省财政预算也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投入,共安排2.57亿元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另外还投入2000万元节能专项资金,对重点节能改造和建设项目给予支持或补助。

 同样受到财税政策激励的还有福州春来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春来太阳能总经理余斌告诉记者,过去10多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在福建的发展一直处于“暖”而未“热”的状态。“本来销量就不尽如人意,再加上税收负担,一些太阳能开发利用企业根本无力在技术改进、产品推广等方面加大力度,最后只能无奈地退出这个行业。”

 不过,这种局面正在发生着改变。今年初,他就开始积极联系在西部开拓市场的相关事宜,准备在西部大干一场。据悉,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规划》相关规定,设在西部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将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专家提醒企业:少算眼前账,多算长远账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新能源,促使企业研发和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不过,一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企业并没有这样做。据福建省能源研究会专家介绍,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也养“懒”了一部分企业,“一些企业过于依赖税收优惠,忽视了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泉州有家较早生产太阳能灯的企业,产品推出后市场反应不错,企业效益直线上升,再加上享有税收上的优惠,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可是在此之后,企业就不再寻求创新了。结果几年下来,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该企业的产品变得“过时”了,销量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最终退出了太阳能灯市场。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的一位教授分析道:“福建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市场氛围、产业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都已经比较到位,但技术研发却还远远落后于市场和产业的需求。”他建议,企业在享受了税收优惠的同时,在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上也要“少算眼前账,多算长远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