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受到普遍肯定;其间,西方也出现了种种“中国焦虑”,其极端者则为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焦虑”的代表之一是“谁养活中国”,其提出者担心中国会造成世界性粮食危机。此外还有种种“中国威胁论”,大体上是意识形态窠臼或文化偏见的产物。近几年,“中国焦虑”的代表论有几个,其一,“中国造成世界经济失衡”,其二,“中国造成全球暖化”,其三,“中国造成全球能源紧张”。此外,近年“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喧嚣也动静较大。
综观种种“中国焦虑”的缘由,均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有关。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调整、大转移,中国成为世界低端制造业的承接地,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大增,获得一定的贸易顺差,但是,作为低端制造者,中国只是获得产业链条中极少的利润,赚了一点辛苦钱。与此同时,中国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为西方国家避免通胀,维持高生活水准作出贡献。西方有些人对此啧有烦言,老实说,中国人对此也不满意,我们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
由于中国成为世界低端制造业的一个中心,能源消耗有所增长,这是事实。但是,把“全球暖化”、“能源紧张”的责任归咎于中国,实不公平。其理由有三:一,“全球暖化”现象是100多年人类碳排放的积累,中国进入工业化才几十年,西方搞工业化已有一二百年了。历史的账要历史地算。其二,现今中国的人均碳排仍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三,中国向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西方国家不应享受成果,指责过程。其实,对“全球暖化”、“能源紧张”问题,中国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西方国家,“减排降耗”已成为中国的经济国策,成为经济成长的前提要求,因为中国要为人类的共同家园负责。
中国的人口多,是一个大乘数,人均多一点就不得了,这是个事实,也是“中国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他国无权否认中国的发展权,这是中国人的基本人权。另一方面,中国的确要对西方的生产生活模式进行反思,不能盲目仿效,不能“叫花子和龙王比宝”,而是要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节约型的、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经济全球化带给世界许多变化,也带来种种焦虑。在人类的精神史中,因焦虑而寻找宣泄口,寻找敌视对象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往往很极端,“好事统归花大姐,坏事总是秃丫头”。此外,“能经天难是好汉,不为人妒是庸才”,近代历经磨难的中国进入了上升期,遭遇人妒是正常之事。对世上的种种“中国焦虑”,该说的话要说,但也不必太过“焦虑”,而是要聚精会神办好中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