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服务|法规库|加入我们|联系我们

北京昌平取缔村会计 不信任村民自治? 2007-08-13

·作者:韩永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时间:2007/8/13  

         李娜(化名)前些日子特别忙,除了偶尔去趟羊坊镇的娘家,就呆在城南街道旧县村的婆家,埋头读书。

  7月2日,学会计出身的她在羊坊镇经济管理站报了一个招聘会计的考试,考试时间就在7月28日。

  此次由北京市昌平区统一组织的考试,共招聘会计160名。

  160名会计将被分配到将要成立的17个镇(街道)会计服务所,为各镇(街道)所属的各个行政村管理财务、资产、合同,取代原来的村级财务。

  这意味着,在昌平区存在了50多年的村会计,从此取消。

  有人质疑,这种做法与村民自治原则背道而驰,是对村民自治能力不信任的表现。

  财务上缴已成事实

  事实上,早在2003年,李娜娘家所在的羊坊镇,就已经没有了村会计。

  “村里的账现在都在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羊坊镇经管站站长邵继周告诉记者。2003年,该镇所属的10个行政村,与镇政府签订了一份委托合同,将村账交给镇上代管,叫“村账托管”。

  根据约定,各村要依收支规模的大小,交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管理费,像西贯市和后白虎涧这样的大村,标准是每年5000元。

  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财务改革的,昌平区当年共有278个行政村。

  另外的34个村,包括李娜婆家所在的旧县村,则选择了另外一种改革模式——村账双审,即由村会计和镇财务人员联合对村集体财务进行审核。

  “账还在我们村里,”当被问及村账双审带来的变化时,新上任的旧县村村主任刘建保似乎印象不深。

  “事实上变化不大,”昌平区经管站站长徐德清告诉记者,“村会计照样保留,仍然由村干部任命。”

  这显然不符合当时改革的初衷,“区里当时的想法是,通过剥夺村干部对会计的任免权,改变两者沆瀣一气的局面,清除村干部腐败滋生的土壤。”徐德清站长透露。

  而在实行村账托管的羊坊镇,则出现了另外一些情况。

  虽然管理费的收费标准在委托协议上写得清清楚楚,“但根本就没有收过,”羊坊镇经管站站长邵继周向记者透露,一方面是考虑到各村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村上对交这个管理费也有抵触情绪。

  于是,钱只好由镇上来出,但资金显然不够宽裕,“人员工资只有800块”。这样的待遇难以留住优秀的人才,镇上现有的三位会计平均年龄有些偏大。

  并且,三位会计管理10个村的账务,有一位还兼做着其他的工作,人员显得捉襟见肘。

  “将要成立的会计服务所,我们镇能分到6位会计,”邵继周告诉记者,以前一个人负责4个村,以后负责2个就行了。

  待遇也有所提高。在昌平区委农村工委、区农委《关于成立农村会计服务所的意见》中,规定会计服务所的经费由区、镇(街道)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区财政提供岗位补贴,每个岗位每年运行费用20000元,不足部分由镇(街道)财政负担。

  “他们说一个月给1000块钱,”在报名现场,李娜从经管站工作人员那儿了解到这样的信息,“四险一金都给上。”

  钱看起来并不多,但对于李娜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她以前曾在一家私营公司做会计,很不稳定,“现在就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她看来,会计服务所正是这样的工作。

  李娜显然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份工作的全部内涵,“就是记记流水账嘛。”但区有关部门对这份工作的定义显然要复杂得多。

  “归纳起来说,就是1+4,”昌平区委农村工委副书记魏宝华这样解释这份工作的内容:“1就是村务公开,这是此次财务改革的核心;4是指配合村务公开的4个举措,包括对村的资产、财务、合同以及村干部薪酬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