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通知中明确纳税评估方法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其中包括:
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各项核定、认定、减免缓抵退税审批事项的结果,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各类票证比对结果等。
这里明确企业提供的企业会计报表数据是税务部门纳税评估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在此就从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如何运用于纳税评估分析进行简要阐述。
一、往来帐款与纳税评估分析
1、往来帐款: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四类。
2、企业会计报表往来帐款余额变动分析
①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应作销售仍挂于预收帐款中。
②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已经收讫,应作销售而未申报,记应收帐款贷方。
③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故意混淆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四类科目正确运用,反记应付帐款借方、预付帐款贷方,达到不申报纳税目的;特别是分析企业月末、年末往来帐款余额变动金额幅度大,且同时在二个往来帐款余额发生相应数据变动现象。
注:上述可要求企业提供购销合同进行对比分析。
④ 分析应收款项科目年初余额,企业是否存在在年初更换新账时有作假现象。虚列或虚增部分应收款项,则就能将部分不开票的现金销售收入或其他收入通过该部分虚增的应收款项收回来入帐,偷逃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对照往来帐款年初科目余额与上年末科目余额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年初更换新账时在往来帐款之间相互调整余额的作假现象。
⑤ 分析评估企业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税前扣除是否符合条件。
3、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塑料编织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4年12月份、2005年1月份会计报表相关数据余额如下:
2004年12月份会计报表年末余额中预付帐款120万元,原材料320万元,应付帐款580万元,预收帐款85万元;2005年1月份会计报表年初余额中预付帐款0,原材料240万元,应付帐款465万元,预收帐款0。原材料、预付帐款、应付帐款和预收帐款2005年初余额较2004年末余额分别减少80万元、120万元、115万元和85万元。
经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
① 2004年8月份购设备支付120万元,未取得发票,未作固定资产入帐;
② 2004年11月收受某物回公司虚开的废旧物资发票二份,货物废塑料,金额80万元;
③ 2004年8-12月销售给某农资公司编织袋85万元,未开具发票申报纳税,挂预收收款。
二、资金来源与纳税评估分析
1、资金来源:“银行存款”、“现金”、“短期借款”等反映的资金。
2、企业会计报表资金来源余额变动分析
企业进货和库存资金占用较大,但资金来源反而少,并在往来“应付账款”等账户中数额也不大,资金需求与物流量有明显较大的悬殊,在资产负债表即可发现其不匹配的现象,就此情况,需究其根源;从而分析企业(投资者)是否有不愿把自有资金或各种借款放在账上反映,达到销售不入账、帐外经营等违法目的。
3、货币资金的流量变动分析
① 货币资金的流量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规模,可通过货币资金的收支渠道分析结合现金流量表来了解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并进而分析其对纳税的影响,发现疑点,从而深入评估;
② 货币资金的本期增减绝对额与历史数据相对比较,结合各期纳税情况进行分析,也能够发现问题。
4、案例分析
案例2 某轮胎模具有限公司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4年12月份会计报表年末余额中短期借款125万元,较年初增加75万元,且企业经济总量及经济指标较去年未发生相应变化。
经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并要求企业提供短期借款相关书证材料,另对提供短期借款的企业侧面了解,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
① 提供给轮胎模具有限公司短期借款的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从事轮胎模具加工,成立时间2004年8月,规模较小,存在巨额短期借贷资金可信度较低;
② 轮胎模具有限公司2004年8月职工集资45万元组建轮胎模具加工小规模企业,另将设备磨床一台30万元、存货磨坯一批45万元投放到了小规模纳税人处,作企业启动。轮胎模具有限公司帐务处理:借“现金”75万元、贷“短期借款” 75万元。轮胎模具加工企业为其加工模具,以加工费抵顶设备、存货款,双方都不开票申报纳税。
③ 设备磨床30万元8月份投放时为帐面净值,但未作帐务处理,仍提折旧至今。
三、存货与纳税评估分析
1、存货: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
2、企业会计报表存货余额变动分析
存货余额变动是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主要依据。
① 工业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A、材料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增值税税率
B、估价入帐材料影响增值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增值税税率
C、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材料、燃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增值税税率
注:不考虑材料成本的组成因素;不考虑购进材料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因素;不考虑在产品、半成品余额是否含工费的因素。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已纳增值税+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A+B+C)/销售收入
② 商业流通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A、库存商品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增值税税率
B、估价入帐库存商品影响增值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增值税税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已纳增值税+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A+B)/销售收入
注:本方法适用于采用进价核算库存商品的企业。
3、案例分析
案例3 某轻型商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5年1-6月销售收入17893.32万元,上期留抵677.47万元,销项税金3041.86万元,进项税金3964.51万元,已纳增值税50.33万元,进项税转出16.19万元,期末留抵1634.26万元。存在疑点是期末留抵税金大,是否存在商品发出而未开票申报纳税的现象。
经根据企业2005年6月份会计报表数据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并要求企业提供相关书证材料,分析结果如下:
① 上年留抵余额为677.47万元;
② 2005年6月底存货余额较年初新增5351.81万元,其中:新增材料存货(包括外购件)3190.34万元,增加留抵税额542.36万元;新增在产品存货(不含工费)892.99万元,增加留抵税额151.81元;新增产成品存货1268.48万元(其中材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为92.48%),增加留抵税额199.43万元;另外2005年4-6月材料存货估价入帐数980万元,减少留抵税额166.60万元;
③ 综上1-6月影响增值税留抵额因素值=677.47+542.36-166.60+151.81+199.43=1404.47万元;
④ 纳税申报期末留抵与影响增值税留抵额因素值差额229.79万元,其原因是:2005年1-6月“折扣与折价”1353.18万元,虽部分取得购货方税务机关“销货折让证明单”,但皆尚未开红冲发票给购货方,却已在申报销售额中扣减,涉及销项税金230.04万元,应补增值税230.04万元。
案例4 某化工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1-12月份及2005年1-6月份企业会计报表、纳税申报数据以及企业约谈说明相关资料如下:
① 2004年度销售额34648.41万元,实现增值税532.94万元;材料、动力占产成品比例95%,在产品不含工费;存货期末较期初增加2707.81万元,其中原材料增加1988.33万元,影响进项税金338.02万元;产成品增加210.68万元,影响进项税金43.71万元;在产品增加508.80万元,影响进项税金86.50万元;
② 2005年1-6月份销售额37428.67万元,其中: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2290.95万元,实现增值税1423.27万元;材料、动力占产成品比例95%,在产品不含工费;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2290.95万元,影响销项税金389.46万元;存货期末较期初减少2309.62元,其中原材料减少1884.11万元,影响进项税金320.30万元;产成品增加76.34万元,影响进项税金12.33万元;在产品减少501.85万元,影响进项税金85.31万元;
③ 评估对比分析2004年度与2005年上半年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评估测算得2004年度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532.94+338.02+43.71+86.50)/34648.41=2.89%
评估测算得2005年上半年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1423.27+389.46-320.30+12.33-85.31)/37428.67=3.69%
则评估测算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2005年上半年较2004年度增加0.8%。
四、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纳税评估分析
1、固定资产: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评估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依据。
2、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3、企业会计报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余额变动分析
① 固定资产与生产经营情况(生产经营收入、商品附加值)、产能之间是否配比;
② 固定资产余额减少,评估固定资产清理回收的残料是否入帐、出售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照税法规定计算交纳了增值税;
③ 固定资产余额变动与累计折旧是否吻合,评估企业是否正确计提折旧,是否有故意调节成本、利润的嫌疑;
④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与累计折旧之间数据是否吻合,评估企业是否有未完工在建工程而预提折旧的情况;
⑤ 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条件,评估分析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人企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⑥ 无形资产是否按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内摊销。
五、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与纳税评估分析
1、预提费用: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
2、待摊费用:是因权责发生制而产生,指已经支出,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费用。
3、企业会计报表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余额变动分析
① 预提费用年终是否有余额,是否有故意调节当期成本、损益的嫌疑;
②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中是否有擅自将期间费用或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转入此科目处理,从而达到调节产品成本和当年损益;
③ 待摊费用与开办费,评估分析开办费是否按期推销,着重针对新开办企业而言。
4、案例分析
案例5 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纺织品与服装,为新办商贸企业,经国税批免新办商贸企业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50万元。2005年6月对其2004年度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税收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经对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审核分析,发现下列几个疑点:
① 2004年度销售收入总额619.91万元,利润总额147. 60万元,销售利润率为23.81%;销售利润率偏高,是否存在少结转销售成本现象;
② “待摊费用”余额为0,主要指“开办费”;
③ “固定资产” 余额为0,是否经营场所为租赁,租金是如何支付的。
经企业约谈说明,排除相关疑点,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
① 销售利润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咨询服务收入141.02万元,占总收入的22.74%,且其成本费用较低;
② 2004年2月一次性支开办费5.17万元列“管理费用”,未按规定摊销;
③ 经营场所为租赁,年租金12万元,按合同规定年初支付,取得发票在2005年1月,租金列2005年1月“管理费用”。
六、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与纳税评估分析
1、短期投资: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
2、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购入1年内(不含1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
3、企业会计报表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变动分析
① 针对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数据发生额,评估分析企业的投资方式,如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检查是否按规定交纳了流转税、企业所得税;
②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税法不允许扣除;
③ “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与“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投资帐面价值之比,如投资报酬率较低,需进一步评估分析企业“投资收益” 真实可靠性。
七、所有者权益与纳税评估分析
1、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
2、企业会计报表所有者权益余额变动分析
① 对实收资本进行评估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投资与产能是否匹配,了解企业的投资各方,从而掌握其关联企业情况,为关联交易的分析奠定基础;
② 资本公积主要评估分析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如接受捐赠资产、股权投资差额、债务重组收益、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会计上都计入了资本公积,而在税法中规定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③ 盈余公积主要评估分析计提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将收入隐匿计入该账户等情况,分析其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八、存货、应付帐款、进项税额与纳税评估分析
1、进项税额控制数变动分析
① 生产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本期耗用材料+期末库存-期初库存)×增值税适用税率+动力×增值税适用税率+运费×7%
② 商品流通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数(减少用负数)+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帐款较期初减少数(增加数用负数)] × 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适用税率+运费×7%
注:不考虑期间费用中除运费外的可抵扣增值税部分。
③ 进项税额控制数-申报表进项税额≥0
如<0,评估虚抵进项和商业企业未付款抵扣进项和工业企业未入库抵扣进项的问题;
2、销项税额控制数指标变动分析
申报销项税额-评估销项税额≥0
评估销项税额数为企业开具的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所列税额合计。可结合损益表主营业务收入、纳税申报表销售额与发票开具额分析。
如<0,则可能漏申报销项税额。
3、进项税额与销售额增长率配比分析
进项税额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1
评估分析是否存在虚假抵扣或隐瞒收入的问题。
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与纳税评估分析
1、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与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分析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材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增值税税率-期间费用中可抵扣增值税]/ 产品销售收入
注:不考虑材料成本的组成因素。
2、商品流通企业毛利率与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分析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
毛利率=(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收入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毛利率×增值税税率×商品销售收入-期间费用中可抵扣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
注:该种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应与存货变动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基本相符。
3、成本分配方法与纳税评估分析
① 评估分析企业是否擅自改变分配方法,调节当年盈亏。企业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目标在产品费用和本月发出的生产费用,应在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分配方法,但有的企业为了调节本期盈亏,往往改变已经选用的分配方法,并且在会计当期不作披露。
② 结合材料(商品)、产成品明细表余额、材料(商品)盘存表,评估分析企业是否有多结转成本现象。
A、有数量无金额;
B、有数量但金额为红字;
C、没数量、没金额又无具体原因。
4、案例分析
案例6 某热合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金属材料(镍),商业流通企业。2005年10月对企业2004年度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纳税评估。
经对企业2004年度会计报表数据和纳税申报表的评估分析,发现二个疑点:
① 2004年度销售收入10319.35万元,已纳增值税11.43万元,平均税收负担率0.11%,期末留抵30.74万元。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偏低,且留抵税金偏大,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虚列进项现象;
② 2004年利润总额744.43元,销售利润率0.001%;应纳税所得额19.22万元,应纳、已纳企业所得税6.34万元。销售利润率明显偏低,成本费用是否存在不按规定列支现象。
根据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及企业约谈说明资料加以评估分析:
① 增值税评估分析
A、运用存货变动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A)存货期末较期初减少33.30万元,影响进项税金5.66万元;
(B)估价入帐材料期末较期初减少252.03万元,影响进项税金42.84万元;
(C)期初留抵0.65万元,期末留抵30.74万元;
(D)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11.43+0.65-30.74-5.66+42.84)/10319.35=0.1795%.
B、运用商业流通企业毛利率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A)年度商品销售成本10196.55元,商品毛利率1.19%,毛利率较低是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B)年度期间费用中运费32.50元,抵扣进项税金2.45元;
(C)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1.19%×17%×10319.35-2.45)/10319.35=0.179%.
C、存货变动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与商品流通企业毛利率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基本相符。
② 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
销售利润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
A、商品镍毛利率较低;
B、期间费用较大,其中运输费全年支付32.50万元;
C、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调整后应纳税所得19.22元。
③ 自查补税说明
发出商品40.85万元应在2004年9月份确定收入实现,却在2005年4月份确定销售,销售成本40.50万元,毛利0.35万元,税费0.02万元,应调增应税所得额0.33万元,补企业所得税0.11万元。
十、损益表与纳税评估分析
1、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销售成本
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额-去年同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销售额
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1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
A、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用于非应税项目,未计提销项或未做进项税额转出等异常问题;
B、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正时,正常;
C、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
D、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则正常。
2、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
销售毛利率=(本年累计销售收入-本年累计销售成本)/本年累计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毛利率-上年同期毛利率)/上年同期毛利率
正常下降幅度商业在-35%,工业在-20%以内,如低于该幅度,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销售价格偏低或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等。
3、销售利润率分析:
销售利润率=本年累计利润总额/本年累计销售收入
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
将销售利润率和以前年度(特别是享受税收优惠期间)进行纵向比较,若小于0,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不按规定结转成本、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违规享受优惠政策等问题。
4、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分析: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
超出同行业变动率正常峰值的(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可认定为异常,从而初步判定企业隐瞒收入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问题。
5、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去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去年同期应纳税额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1
二者基本应同步增长。
A、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收入未计提销项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税额等异常问题;
B、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负时,则正常;
C、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二者都为正时,则正常;
D、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则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