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需求萎缩,相关产能面临调整,消化过剩产能,并购是良法
并购浪潮恰是“危”中之“机”
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这一轮调整的大背景,是中国的产业结构面临的调整,原来大量的产能集中于出口部门,形成了为出口而形成的过剩的产能,这个产能的消化,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进行,但目前中国的用于支持并购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还是有限的。
消化出口过剩产能
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际初级产品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四季度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增长4.3%。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国新办表示,2008年难,我们最深的感受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迅速蔓延和扩散。金融危机,特别是进入10月份以后迅速地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中型企业,从出口部门扩散蔓延到其他部门,从东部沿海地区蔓延到内陆地区。
巴曙松表示:“原来不少研究低估了经济回落的深度,很大程度上仅仅看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只有次贷危机的冲击对出口部门影响有限,这个判断的错误在于中国经济2007年见顶之后回落速度出乎意料,除了次贷危机以外,还有中国经济自身的转型的压力,我们以前也碰到过很多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很快就恢复了,这次受冲击比较大的原因是:第一,中国经济见顶回落,周期波动都是很正常的。第二,我们原来依赖的出口带动低附加值、低成本带动的增长方式受到挑战,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土地成本的上升,使我们不能靠这个道路前进,受影响最大的珠三角、长三角又是中国经济增长过去带动作用最明显的,次贷危机使这两个调整加剧了。过去30年改革开放,增长很重要的动力,是两头在外、出口带动,我们在出口部门形成了很多资源,大量的投资,现在外部的需求愈降低了,我们从原来为欧美人的消费而生产转为为中国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从原来的两头在外变成两头在内,这个转型是很艰难的,日本这些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在转换过程里面,很多国家的转换一直没有实现,有的国家有的城市,转化的比较好的有可能有二次持续的增长期,比如我国的台湾省的高雄转型不太成功,一直经济比较低迷,所以在国际上有的时候称为高雄化,出口转内需转得不成功,但日本从开始出口带动后来慢慢转向自己的内需,使自己经济的增长持续的时间更长,对中国来说现在面临这样一个转型的时期,所以经济回落的压力会比较大,从原来靠要素投入带动的增长,特别是我们把大量的产能投入到出口部门,出口部门的需求一旦萎缩,为出口而生产的产能就会面临很大的调整。”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我国彩电出口量以年均20.9%的速度递增,2007年达到4770万台,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达到54%,超过国内市场的销量,出口额达到90亿美元,尤其是液晶电视,65%以上供给国外市场,出口额达到66亿美元,产品出口地区相对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出口过剩产能寻找出路,其中包括家电下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表示,从2月1日开始,全国31个省区全部实行了家电下乡,给农民补贴13%的政策。
巴曙松说:通常海外常用的资本市场的并购,中国的管制相对严格,整个审批过程因为担心内部交易,基本上同IPO的审批严格程度差不多。海外市场活跃的并购基金,中国现在也很少见到。中国主要被赋予并购功能的投资银行,优势是专业的投行人才,缺陷是资金实力欠缺,所以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可以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如,1月16日,工行深圳市分行与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深圳产权交易中心共同举行《开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工行深圳市分行联合这两家深圳产权交易机构,以100亿元并购专项意向性贷款额度,支持深圳本地优秀企业开展股权收购与公司兼并重组。
巴曙松曾经表示:2009年,或许是个重组年。每一次经济周期到来,必然是一次资产重组,全面洗牌的过程。巴曙松认为,在经济危机后期,那些经营判断失误、过分扩张、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企业大量出现重组、并购,是一个鲜明的特征。“企业的洗牌重组,是这一轮经济周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其他行业都有类似这样一个重组的机会。巴曙松举例说明,巴菲特最近入股了中国的一家汽车公司,象他这样的投资专家,绝对不会拘泥于短期的市场波动,更大程度上应当说是他看到了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汽车产业重组的巨大机会。在非常平稳的市场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比如中国,以其现在的生产能力基本上处于极为低端的位置,几乎没有可能介入高端。所以中国这样有强大终端需求市场的国家,出现了机会。
新能源并购量增或引领经济走出低谷
美国的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到全球的经济衰退,已经被定义为人类历史上百年一遇的危机。今天我们处在经济危机的低谷期,如何摆脱危机,欧出低谷需要大智慧。在经济衰退的低谷期如何抢占下一轮繁荣的先机,什么产业将引领经济走出低谷,甚至引领先一个十年,下一个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方向。伽利略环球顾问公司资深董事总经理詹姆斯-
可是这些能源企业为什么做兼并收购呢?其实他和传统行业企业的理由是一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地区的扩张战略原因。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今年2月份的时候,SSE是英国最大电力供应商收购了爱尔兰的一个风力发电的供应商,他们这笔收购战略策略,他能够收购到爱尔兰公司在欧洲和中国大陆的风电厂,来形成地域的扩张。另一个兼并收购的原因就是要做纵向业务整合,这里边有一个案例,我们中国自己的企业无锡尚德,也是在美国上市的做太阳能很强的企业,大家在今年收购了一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系统整合商,他是做价值链下游系统整合的,当尚德把产品卖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去客户那里把这个系统建造起来,其实尚德收购的原因也是为了占有价值链下游更多收入。另一个理由,有互补的产品和互补的技术,其中的案例就是施耐德电子收购了一家公司,施耐德电子主要是做电网上网设备,做交流器,被收购这个公司是做变极器的,是将可再生能源,就是风能、太阳能等产生的电流转化为可上网的电流,这一笔收购可以使得施耐德不仅可以为他们的客户提供电网设备,并且可以提供完全整合的清洁能源的解决方案。
我们坚信,经济必将走出寒冬,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绿色阳光定会普照全球的每个角落,绿色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