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8月17日发文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对此,分析人士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随着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投资机制正式成行,离岸人民币投资渠道将更加丰富,在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结算的同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分析人士也表示,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时点工作开展时间较短,海外人民币存量规模有限,试点初期核准额度预计不高;再加上解决人员、设备、联网等技术问题还需很长时间,因此上述政策还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发布《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这项工作将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制订的相关操作细则上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同意后开始实施。
工商银行投行部研究中心博士史晨昱对《第一财经日报》指出,“中国正在尝试补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相对滞后的一课。允许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市,标志着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投资机制已经正式成行,满足了离岸人民币资金回流境内投资的需求”。
自2009年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以来,随着试点的逐步深入,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逐步增多,客观上存在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需求,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势在必行。
招商银行债券分析师刘俊郁则指出,央行此举一方面体现了其初步开放市场的政策意图;另一方面,也与近三个月以来热钱的持续流出有关。新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替代作用,不会让热钱过快流出。
受欧债危机蔓延、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以及对中国未来经济不看好等因素影响,短期资金流出迹象明显,5月份以来,外汇占款增速大幅放缓。
另一方面,分析人士指出,银行间债市的开放将使得人民币债市与国外债券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而将加大货币政策的国际联动性。
一位债券市场资深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指出,“一国政策的风向往往可以在债券市场得以体现。国外央行和清算银行本身就有调控货币的功能,以及一篮子货币的存储功能”。
他认为,由于人民币本身就是一个定价基准,随着其国际地位的提升,其市场影响力也将更加深远。“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紧跟国际债市的变化;与此同时,人民币债券市场的一举一动也会对国际债市和国际货币政策带来影响。未来中国与国际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利率变化等方面的一致性将会增强”。
不过一家大型券商的债券分析师则坦言,人民币债市开放将吸引海外套利资金,而这就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国内因素,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国际因素。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政策尚处于试点阶段,虽然短期内市场规模会扩容,但整体市场格局并不会受到政策的冲击。
刘俊郁称,与股市相比,债券市场并不是一个适于炒作的市场,其定价受到收益率曲线或者说资金成本的影响,同时资金投资也会受到该国GDP、CPI以及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左右。因此,率先开放债券市场正反映了政府致力于稳定市场的意图。
上述债券市场资深人士分析称,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市,有利于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对于国债等利率产品的好处较多。
他预期,“外资机构保值增值的目标还是投资于国债等产品,市场开放后,国债收益率水平短期内有可能下降,但幅度也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