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服务|法规库|加入我们|联系我们

货币政策应适时转向稳健 2010-10-25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络  ·发表时间:2010/10/25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企稳,货币政策也需要从危机管理转向常规管理。中国证券报认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均发生了重大转折,货币政策应适时转向稳健。

当前,经济企稳的态势基本确立:9月工业增加值仍同比增长13.3%,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24%以上的水平,投资企稳的趋势已基本确立;消费增长超预期,同比增长创20个月新高。经济向好表明货币政策“保增长”已取得明显成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使命可告一段落了。

两年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产能过剩压力可能加剧;信贷飙升可能引发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和资产价格泡沫压力正在临近。货币政策亟待转型。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淡化GDP目标,调结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为货币政策转型确立了基调。

首先,调结构,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需要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金融危机以来,大规模、低成本的信贷资金,在保证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助长了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局面,并酿成新的过剩产能,给未来企业利润和经济增长蒙上一层阴影。未来,随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逐步落实和退出,信贷投放在规模上需配合投资节奏适度收紧,在价格上需要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促进投资结构优化。

其次,当前通胀上行压力仍然显著,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显现,制约了“扩内需”的空间,货币政策需适度向“反通胀”倾斜。当前,实际负利率已持续8个月,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不到两年近16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后,国内流动性面临充裕甚至泛滥的局面;从国际环境看,美国可能很快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推动全球货币泛滥。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引发境外资本持续流入我国。而“十二五”期间国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与食品价格、天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叠加,都将成为加剧通胀的潜在原因。在此大背景之下,货币政策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通胀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