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  页|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服务|法规库|加入我们|联系我们

低端产业不该出口退税 2011-5-12

·作者:佚名  ·来源网易财经  ·发表时间:2011/5/12  

近日,据媒体报道,在13%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下,中国一些利润率很低甚至是负数的中低端陶瓷企业完全依靠出口退税才得以生存,并在中西部“野蛮扩张”。中国目前的出口退税政策是如何保护低端产业的?这种畸形的税制还应该继续下去吗?

 

出口退税本应是从避免出口商品遭遇国际双重征税角度出发,对出口产品退还部分或全部已征收的国内税。这种政策原则上应该是既不歧视为内销的生产,也不歧视为外销的生产,既不歧视国内贸易,也不歧视国际贸易,是一种公平而中性的税收政策。

 

但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发展至今,已逐渐偏离中性轨道,出现对外贸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过大的现象,导致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低水平出口产品倚仗退税生存,令以出口促增长的目的大打折扣。

 

目前出口退税对出口企业过度保护,影响了财政支出结构

 

19981999年,为了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大幅度提高退税率;2008年至2009年间,为了刺激出口,国家连续七次上调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完全把出口退税当成了一种单边刺激出口的宏观调控手段。

 

而出口退税对于出口企业的过度支持,令出口企业对退税政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严重。今年春季广交会期间,商务部召集关键省市外经贸厅厅长及部分出口大企业座谈,会上多省企业普遍提出,希望维持现有出口政策不变。

 

但是过高的出口退税,已经严重扭曲了财政支出结构。2010年中国的出口货物退税已达到创纪录的7327亿元,比全国财政在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环境保护或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的单项支出都要高,是当年中央财政对保障房建设补助资金765亿的近10倍。有专家表示,如果将同样的出口退税额用作政府购买的话,增加的GDP和就业量将会翻一倍。

 

退税政策的过度支持,成了部分低端出口企业的保护伞。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把价格作为唯一依赖的竞争武器,但“中国制造”低廉的价格,是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劳工利益为代价的。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的26.3%,工资水平却是日本的1/24、美国1/20。同时,出口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压低劳动力报酬,令劳工利益得不到保护。

 

这种过度保护出口企业的税制,造就了出口行业的虚假繁荣。2010年纺织行业的全行业利润首次突破2000亿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但其背后是2010年纺织服装行业高达2100亿元的出口退税额。而一些面对成本上涨,正常情况下已经负利润的中小出口企业,却能够通过中国政府的出口退税维持生存。“要问我们盈利多少,那要先看出口退税退多少。”一家陶瓷出口企业称。

 

内销产品税率过高,减税让国内消费者直接受益

 

2008年至2009年,中国政府连续7次调高出口退税后,部分出口企业可以享受到最高17%的退税。相对于出口产品的高额退税,内销产品需要缴纳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等各种税费,由于中国施行流转税制,这些费用都会通过商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

 

   今年以来,迫于成本上涨,联合利华和康师傅等多家企业酝酿涨价。如果能通过以普遍降低企业税率,来取代出口退税,将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和涨价预期,进而缓解通胀,令国内消费者直接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