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积极减税,最近这样的论调似乎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声音。7月20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创造财富及积累财富的能力和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中,想要把投资拉动转型为内需拉动的话,就必须完成国富向民富的转移。”
减税有助抑胀
企业效益的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物价的上扬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半年税收的大幅增长。“上半年国内CPI不断高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成本上涨所推动,企业的生产原材料及人工费的上涨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应该有一些针对性的调整。”孙立坚指出,“对于上游资源型的央企及国企,可以征收较高的税收;但是对于下游民营企业则需要减税;而且需要对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企业进行补贴。”
一位银行业宏观经济分析师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减少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他们的利润,不仅可以使得这些企业减少对产成品的提价,从而一定程度地缓解通胀压力;同时,当从事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利润更有吸引力时,同样有助于引导社会资金流进实体经济。
支出也需改革
“中国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经济转型,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必须完成国富向民富的转移。”孙立坚指出,“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财政收入制度须完善,另外关键的是财政支出制度的完善同样不可缺少。”
“目前,中国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透明度很低。现在三公支出虽然陆续在公布,但知道了他们花出多少钱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详细地公布每一笔钱的去向,以及这些花出去的钱所带来的效益。”孙立坚指出,“其实,由于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的不透明,以及不断涌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事件,在相当程度上的确打击了企业及个人缴税的积极性。一旦政府部门财政支出公开化、透明化就能起到对公务员的约束,这也有助于国家降低税收,把更多的资金留在社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