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有媒体报道称,增值税“扩围”改革将于近期率先在上海市试点,试点只在交通运输业推行。8月初,又有媒体援引国税总局官员的话认为,增值税改革今年不会有实质性进展。
今年3月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对于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此即增值税扩围改革,具体是指将目前一些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消除重复征税,从而降低这些行业的税负水平。
据《中国经济周刊》从权威人士处获悉,自2009年以来,财政部、国税总局已展开关于增值税“扩围”的研究和实践,目标是将目前缴纳营业税的一些交易活动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增值税的法律层级从暂行条例提高至法律,在某些服务行业试点,某些劳务出口适用零税率,给予金融业特殊政策等等。
参与增值税“扩围”咨询建议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合一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一直在考虑,以后可能推出来或将更名为‘货劳税’,增值税主要针对货物,营业税主要针对劳务,这将为服务类企业在流转环节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推进“货劳税”的出台有利于缓解目前较高的企业税负和个人税负,进而从税收角度帮助我国经济完成从固定投资向内需消费的结构调整。
税收大盘子不好补
据《中国经济周刊》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原本计划于2013年完成的增值税“扩围”改革又将推迟。
目前增值税是我国财税体系中最主要的税种之一,而营业税的比例也不低,财税部门担心如果将营业税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可能会影响全国税收的大盘子。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王朝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减轻企业负担就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企业税收一减轻,85%的税收收入就会减少,而且无法通过增加其他税收来弥补,这是企业无法减税的重要原因。
自1982年开始,国务院就多次发文要求减轻企业负担,近年来包括增值税改革、暂免利息税等财政让利举措也接连出台,但企业税负环境不但没有改善,而是进一步在加重。
据财政部财科所相关人士统计的《1998—2009年国有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宏观税负比较表》显示,在这12年中,无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私营企业还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税负都出现了上升,分别从1998年的27.26%、18.91%、16.83%上升到了30.33%、19.91%、19.92%。
实际上,除了财税部门担心大盘子减少之外,难以协调的中央和地方分享制度也是一大难题。增值税由国税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为地方收入,而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如果营业税效仿增值税采用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征税,势必会对地方税收产生一定损失,而这一部分的税收损失是地方承担还是中央来补贴成为改革一大难点。有人测算,如果上海在交通运输业推行增值税“扩围”试点,上海市当年税收收入将减少100亿元。
除了增值税“扩围”和营业税进行合并方案正处于研究阶段之外,增值税税率的降低也是增值税改革的目标之一。中国17%的增值税水平在国际上属于较高的水平,除了欧盟20%税率之外,美国和日本的发达国家增值税税率都不高。
如果增值税税率出现下调,我国的税收收入将减少,如何才能解决政府收入减少的问题?据知情人士透露,国税总局正在酝酿效仿欧美发达国家的方法,即以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成为征税主体,形成以直接税为主的财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