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欧债务危机以来,美国经济体在债务危机的重压下走向复苏的脚步蹒跚,我国通胀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货币政策的走向成为众多专家关心的热点议题,而多位专家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在兼顾控通胀与稳增长的同时,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促进货币政策向中性靠拢。
货币政策不会继续收紧
中国银行日前发布《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报告警示,我国经济“失速”风险加大,建议做好中短期政策调整甚至转向(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的预案。所谓“失速”是指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过快和较大幅度的下滑。
报告指出,目前而言调节物价和促进增长给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两难,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正在形成。预计四季度宏观调控政策总基调仍将保持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仍然偏紧,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调整的可能性较小,货币政策调控将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自去年10月初以来,央行已经加息5次,并9次上调存准率。虽然自今年7月份以来,央行便中止了存准率“一月一调”的趋势,但8月份央行出台了扩大存准基数的通知,相当于上调存准率2—3次。
不过,进入第四季度,市场已经出现了央行货币政策将逐渐由稳健转向宽松的预期。而目前资金面也已经出现宽裕的迹象,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紧缩政策已经到了尾声。
财政政策可实行定向宽松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就如同本报12日提出的,目前如果实行全面宽松的财政政策,不利于控制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而收紧的财政政策则不利于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所以,定向宽松财政政策应当是合适的选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目前我们处在经济形势的“观察期”,紧缩举措应适当平缓和减少动作,沉住气跟踪分析,等待大势明朗。与稳健货币政策搭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仍需维持一段时间,同时应当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的功能,以增加有效供给、助推大局。
贾康认为,今年以9000亿元预算赤字安排体现的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重点,主要是为两年多前的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提供必要的后续资金支持,为新医改、保障房建设等重大民生事项提供财力投入,以及为缓解水利、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提供资金,并继续在支持“三农”、生态环保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作用,形成有利于优化全局结构的有效供给。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局面,我国的财政政策在保持“积极”这一主基调不变的基础上,在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方面持续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从税收政策来看,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推进了资源税改革,完善了消费税制度,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