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内环京津、外延渤海,海岸线长达487公里,沿海的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对河北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国务院已经于日前正式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表明河北沿海地区开发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我国近年来在沿海地区设立了若干个国家层面的经济区,推动各地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此次规划获批,河北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强调:“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获批,这对河北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机遇,河北沿海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优势,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加快沿海地区的开放开发步伐,推进沿海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也是我国整个沿海发展规划浓墨重彩的一笔,意味着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实现了1.8万公里海岸线的全覆盖,我国关于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对于完善我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可谓意义重大。
从走产业内循环型走廊式发展道路到实施沿海开放带动战略
发展思路之变
河北内环京津、外延渤海,区位优势独特,然而沿海的优势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河北海岸线长达487公里,却没有知名的沿海港口、没有重要的沿海城市、没有发达的沿海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河北除了地处最北端的秦皇岛有一个交通部直属煤炭运输专用港口外,没有任何地方性综合港口。除了秦皇岛靠海外,全省其他城市距海岸线大多有近百公里,更谈不上发展临港工业。
多年来,河北一直以京秦线和京广线为积聚点,采取传统的产业内循环型走廊式发展道路。这种模式下的经济一般是资源密集型和资源推动型的,企业或产业效益达到一定量之后,就会出现“两升两降”的现象:即经济总量增长、资源消耗增长,贡献程度下降、效益支持指数下降。
这方面河北以内陆低水平累加式成长起来的钢铁产业体系表现非常典型。目前,虽然河北钢铁产量达到1.2亿多吨,但钢铁产业能源消耗和水资源消耗占到全省工业的40%和30%,产值贡献却仅占全省工业的20%,利润总额还不如年产3000万吨的宝钢一家企业。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河北省委、省政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们认为,发展临港产业,是世界强国崛起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点。
纵观全球,全世界约四分之三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都集中在距海岸线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带,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借海振兴、依海崛起。放眼全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极都是以沿海开发、走海洋发展之路实现的。全国将近一半的GDP主要集中在沿海200公里以内的62个地级以上城市。
在土地和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推进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国临港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中,环渤海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就拿河北来说,仅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临海城市所辖行政区的陆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87公里,海域面积0.7万平方公里。而这一地区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体系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推动这个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增强环渤海地区综合实力、完善我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委、省政府通过一轮又有一轮的解放思想活动,总结出了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发展8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即有利于推动环渤海区域平衡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环渤海乃至全国煤炭资源运输渠道的畅通;改善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形成环渤海地区航运中心;提高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腾飞。
于是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在河北沿海再造一个河北”。雷汉发
吹响沿海开发的号角
港口建设为龙头、产业集聚是基础、滨海新城作载体
“河北沿海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土地优势、原材料优势,这正是我们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面对这样的优势我们有什么理由端着金饭碗讨饭吃?”河北省常务副省长赵勇说。
从港口资源来说,河北海岸线绵长,且建港条件优越,建港成本较低;从土地资源说,河北500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仅渤海新区就有1700多平方公里的非农用地、307平方公里滩涂、1051平方公里浅海,这是建设现代大工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从矿产资源说,河北沿海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亿吨,天然气650亿立方米,南堡油田探明原油储量达10亿吨。盐田面积达45万亩,年产量达200万吨,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河北从“十五”期间开始吹响沿海开发的号角,在“十一五”期间达到了高潮。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河北在其沿海地区的全社会投资总额达到15282亿元。其中,2005年沿海地区投资总额为1155.15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27.44%,2010年沿海地区投资总额达到了4619.6亿元,在全省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为30.63%,不仅投资总额增长将近3倍,而且占全省投资总额的比重也上升了3个百分点。
在这巨额投资的推动下,河北沿海区域确实发生着惊人的变化。
港口建设突飞猛进。加快沿海地区开发,港口建设是龙头。河北省加快了综合大港建设的步伐,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国家下放秦皇岛港后,申请上马了黄骅港、唐山港等出海口。在短短10年时间里,投资500多亿元进行出海口基地建设,使港口吞吐量由1亿吨上升到6亿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6%.曹妃甸港从2004年开工建设,去年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2591亿吨,这种速度堪称世界建港史上的奇迹。
产业集聚效果显著。加快沿海地区开发,产业集聚是基础。河北省先后建立了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个管理委员会,全面统筹两大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大规模的沿海滩涂开发,使沿海地区逐步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地。截至“十一五”末,河北沿海地区已经开工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144项,总投资23101.5亿元,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86个,总投资18372.2亿元,临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唐山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和沧州化工、电力、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以及秦皇岛船舶、汽车零部件、冶金专用设备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
港城互动全面起步。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城市是重要载体。河北狠抓滨海新城建设,先后启动了曹妃甸生态新城和黄骅新城等项目建设,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环境。在曹妃甸新区生态新城,12平方公里起步区和4平方公里的科教城已全面展开路网、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城建项目快速推进,基本形成了城市雏形。渤海新区黄骅新城已累计完成投资70亿元,起步区的骨架迅速建成,并形成了港口和产业的重要支撑。
通过大力度的综合开发,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沿海地区秦皇岛、唐山、沧州三个城市共完成生产总值7602.57亿元,占全省GDP的37.8%.
国家战略下的新定位
打造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
国务院批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意味着河北沿海地区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对河北沿海地区做出了全新的定位:即“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
河北省代省长张庆伟表示,河北一定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依托京津冀,面向环渤海,进一步创新理念,坚持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科学发展示范区。
河北省确定了到2015年,沿海11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再翻一番的目标。并决定从以下5个方面发力,全面推进河北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新兴增长极。
其一是建立推进机制。以河北省政府名义成立领导小组,秦、唐、沧3市分别设立前线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推进机制。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建立推进机制以来,领导小组已经召开了10次以上现场会。
其二是强化规划指导。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质量编制沿海地区总体规划、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及其他配套性规划。将国家“十二五”期间下达河北全省的土地利用计划中50%的未利用地指标安排给沿海地区;鼓励其他市、县在沿海地区开发建设“飞地”,对向沿海转移的工业企业,实现税收全额分享;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将总投资3亿美元(包括增资)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一次性下放给沿海地区11县(市)、9区。
其三是打响“九大攻坚战”。从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新城市、新城区、产业聚集和人才、教育、科技力量、腹地互动、体制机制创新等9个方面安排部署了沿海开发建设工作,沿海三市都制定了“九大攻坚战”实施方案,形成了沿海开发建设的宏观目标体系。
其四是进一步提升港口功能。加强口岸设施和功能建设,推动海关、边检、海事、检验检疫等实施便捷通关服务,支持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优化港口管理机制,专门成立了河北港口集团,全面加快港口建设和优化完善港口功能。今年前10个月,河北港口集团已累计完成吞吐量30109万吨,同比增长15.4%.
其五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人才引进、金融支撑、融资担保等方面建立配套服务机制,为推动工业向沿海聚集提供保障。支持沿海地区做强银行业、发展证券业、壮大保险业、加快新型金融业态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鼓励各家银行突出支持重点,推动现代产业向沿海地区加速聚集。
政策聚焦之下,河北沿海地区正在加速隆起。到2015年,这里将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到2020年时,这里将成为全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经济特色
河北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将紧紧抓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重点,积极贯彻河北省委、省政府沿海开发总体部署,力求在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体制机制创新、招商引资和产业聚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围绕规划落地,推动项目资金政策全面对接。
着眼于把河北沿海地区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和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抓紧研究制定《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使国家规划在河北真正落地,掀起河北沿海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同时,搞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与沿海地区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规划等各专项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与国家规划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紧密对接,务求使国家规划能够在河北尽快真正落地,使各项政策、措施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二是围绕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沿海地区先行先试。
真正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沿海地区的各项支持政策。新增建设用地继续向沿海地区倾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沿海发展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对建设项目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省级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重点向沿海地区倾斜。改善工商管理服务,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许可条件下,坚持非禁即入,非限即许;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或市级审批的事项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外,省、市两级的其他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到沿海县(市、区)或产业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
推动秦唐沧地区出台先行先试的工作机制,大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健全人才开发机制,完善自主创新机制。
重点区域理顺管理体制。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建立责权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在开发区(园区)全面探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
三是围绕产业聚集,全力推进沿海重大项目建设。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沿海经济特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发展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新型建材、电子信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技术服务和旅游休闲为主的服务业,积极发展以畜牧、渔业和种养业为主的特色农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港口建设,积极申办保税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港口布局,拓展港口功能,推动港口、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
重点加快首钢京唐二期、中信戴卡汽车配件、石钢搬迁、渤海新区专用汽车制造、中钢8万吨镍铁、己内酰胺、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秦皇岛数据产业园、港口物流等一批项目建设推进;力促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谋划一批储备项目。
四是围绕要素保障,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在资金方面,大力推进融资平台机构整合,各地整合为2至3家,各县整合为1家,规范运作,壮大实力。筹划建立河北沿海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专门用于沿海重点项目和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发展。
在土地方面,抓紧协调解决沿海地区滩涂地的土地性质问题,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指标;充分利用填海、滩涂整理来解决土地瓶颈;加强对土地开发情况进行调查,依法收回超过期限不开发的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在电力方面,加快电网建设,缓解局部地区瓶颈制约;坚持有保有限,对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重要用户给予重点保障。
在环境容量方面,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实施好沿海三市为排污权交易试点地区这个政策,新上项目通过交易获得总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