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传统财政收入的增速出现大幅减缓,但在增收目标压力下,非税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救命稻草,呈现快速增长之势。专家指出,结构性减税是“放水养鱼”,依靠非税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无异于“竭泽而渔”。建议尽快出台举措彻底改革地税、国税制,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来源,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困境。
非税收入成救命稻草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7月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64008亿元,同比增长9%,扣除汇算清缴上年银行业等企业所得税增加较多因素后增长7%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7月全国非税收入10459亿元,同比增长30.2%。
“政府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关联,上半年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不够良好,财政收入低增长态势较为明显,这实属正常现象,而非税收入的高增长表明地方政府收入结构不合理状况日益严重。下半年随着经济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收入构成有望得到调整。”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相对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更加“灵活”,除包括财政预算内的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各种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等非税收以及财政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外,还包括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和集资、摊派等。
然而,各地财政收入征缴压力还在继续加剧。有媒体报道称,全国有近四成省级政府未完成上半年财政收入任务,不少业内人士担忧,下半年地方政府可能会通过增加征缴力度等“非常”措施来完成既定目标。这并非杞人忧天,佛山市财政局近日表示,下半年交通违章罚款等将“更加严厉”,非税收入仍将成为下半年拓宽本级财政预算收入的渠道之一。
埋下重重隐患
当财政收入压力大时,税务机关加大征收完成任务;财政收入较好时,则适当放松征管。但在目前经济形势趋缓,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的情况下,结构性减税是放水养鱼,而增加非税收入无异于竭泽而渔,地方财政非税收入大增将埋下不少隐患。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微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如果非税收入中的行政事业费大幅增加,尤其应引起关注。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企业收税减少的同时,却用各种费用变相增加财政收入,其实质还是增加了企业负担,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大幅增加非税收入会给企业和普通民众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居民的消费能力,对我国税收体制改革起到严重阻碍作用。”马遥说。无疑,非税收入大幅增长,说明税收和非税收入结构失衡,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乱收费、重复收费等问题。
“遏制地方政府‘变相增收’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同时统一收费项目和审批权限,集中管理避免重复多元收费。”马遥说。此外,刘尚希表示,当前政府除了继续做好结构性减税外,还应进一步减费。尤其是一些加重企业负担的费用。对于一些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质社会组织的收费也应当清理,划清费用征收的界限。
当然,依靠非税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并非长久之计,如何才能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马遥认为,目前,我国税收体制亟待改革,结构性减税势在必行,全面下调中小企业税收标准乃大势所趋,而一味以行政权力制定税收增长目标会严重伤害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加大挫伤普通民众消费欲望,造成投资后劲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尽快出台举措彻底改革地税、国税制,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来源,放宽地方政府用税权力才能根本上解决税收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