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初年:掀起盖头羞答答
个人所得税施行26年后,对大多数纳税人来说,还是首次需要个人主动申报。今年1月1日以来,年所得12万元以上高收入人群个税申报工作启动。但各地申报开局普遍“叫冷”,前两个月里,全国有近40万人自行申报,北京市申报只有4万人,而地税局此前估计的“潜在申报人”约有25万人;西安市书画界人士较为集中,而在申报个税上却“集体缺席”。湖北省地税局税政二处处长吴宏介绍说,据估计全省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人群在3万人以上,但是实际申报人数到目前为止也就1万多人。
进入3月份以后,一些地方出现了申报进度明显加快的迹象。至3月20日,全国个税申报人数已突破了80万人,北京市现已突破20万人,近一周来日均申报万余人。武汉市地税局统计,3月中旬以来每天申报的人数已达300余人,是申报初期的数倍之多。武汉市第一个月的申报人数仅仅103人,到2月底也只有2600余人,截至3月26日,全市申报人数达到了12973人。
从申报人员结构上看,个税申报仍然由工薪阶层“唱主角”,私企老板、房地产商申报者偏少。武汉市目前已经申报的主要分布在金融、保险、电力、电信、大专院校等高收入行业,其中金融保险行业有900多人。而全市私企老板申报人数仅100多人,房地产商130多人,个体工商户有100多人。
全国个税自行申报人数未到2成 日期延至4月2日
年所得12万元以上者的纳税申报,离截止期限只有一周左右。记者昨日(26日)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由于3月31日为周六,按照相关规定,申报截止时间顺延至4月2日24:00。
申报改革:遭遇政策瓶颈
推行自行纳税申报制度有利于培养纳税意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推进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并为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过渡创造条件。
个税申报羞答答地掀起盖头来,这与纳税意识淡薄,甚至持观望态度、侥幸心理不无关系,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个税申报制度的推行不能仅寄希望于高收入人群的纳税意识,申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更主要源自于政策的瓶颈制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副院长庞凤喜教授对记者说,最主要的制约在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首先是信息不对称,从税收征管水平来看,信息的收集整理相当困难,客观上很难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情况;而目前大多数纳税人平时并没有记录收入情况、个人收入信息也很难收集整理,申报时难以提供收入证明资料。因此对征纳双方来说,申报和稽核的成本都是高昂的。
庞凤喜说,个税申报采取溯及既往的办法,要求对过去一年的收入进行申报,纳税人平时都是按月扣缴了所得税,税务部门又没有提供完税凭证,更不用说存款利息收入一笔一笔扣缴,在这个过程中,纳税人收入和纳税资料缺失是十分普遍的,这样,很多纳税人很难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了申报线,或者即使申报了,也不十分准确。
吴宏处长认为,目前个人所得中有大量是以现金结算,个人收入货币化程度和经济活动信用化程度较低,使得个人收入朝隐蔽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尤其是一些高收入人群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和隐蔽性,在客观上加大了税收监控的难度。
据介绍,2006年湖北省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超过300万人,但是纳入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的目前只有20万人,今年通过全省地税系统上下努力,估计可以达到60万到80万人,个人所得的税收控管难度仍然很大。
武汉市地税局负责个税申报的杨科长介绍说,目前税务部门易于监管的以工薪所得为主的高收入行业纳税人申报情况良好,申报进度也基本符合此前的摸底情况,而真正难以把握的是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个体从业人员等,这部分高收入人群究竟有多大比例很难掌握,对他们的收入信息收集整理难度大。
专家认为,由于这些政策上的瓶颈,造成个人所得税税赋不公的问题,真正的高收入人群大量不在控管之列,客观上形成了“老实人吃亏”的纳税心理,打消了纳税人自行申报的积极性。
个税申报:怎一个万事开头难
北京市地税局有关负责人3月21日发表谈话说,对于3月31日前未按规定申报个人所得税的人,税务机关将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进行评估,一旦查出应申报而未申报者的具体资料,地税部门将把其缺乏税收诚信的问题记录在案,此记录将会影响相关个人今后的信用记录。税务部门在申报期结束后,还要有重点地开展约谈和检查,责令相关者限期改正,并视情况进行处罚。据介绍,截至21日中午,北京市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人数已达17万人,但仍有不少人没有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