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塞拜疆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

法规文号: 无    颁布日期: 2005/3/17    发文单位: 国务院    [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塞拜疆共和国政府,愿意缔结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人的范围

    本协定适用于缔约国一方或者同时为双方居民的人。

第二条 税种范围

    一、本协定适用于由缔约国一方或其地方当局对所得征收的所有税收,不论其征收方式如何。
    二、对全部所得或者某种所得征收的所有税收,包括对转让动产或不动产取得的收益征收的税收,对企业支付的工资或薪金总额征收的税收以及对资本增值征收的税收,都应视为对所得的税收。
    三、 协定特别适用的现行税种是:
    (一)在中国:
    1.个人所得税;
    2.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以下简称“中国税收”)
    (二)在阿塞拜疆:
    1.法人利润税;
    2.个人所得税。
    (以下简称“阿塞拜疆税收”)
    四、本协定也适用于本协定签订之日后征收的属于增加或者代替现行税种的相同或者实质相似的税收。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将各自税法所做出的实质性变动通知对方。

第三条 一般定义

    一、在本协定中,除上下文另有解释的以外:
    (一)“中国”一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于地理概念时,是指实施有关中国税收法律的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包括领海,以及根据国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勘探和开发海底和底土资源以及海底以上水域资源的主权权利的领海以外的区域;
    (二)“阿塞拜疆”一语是指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领土,包括里海(湖)属于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部分,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领空,以及根据国际法和阿塞拜疆共和国的法律,阿塞拜疆共和国已经或今后可能拥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的底土、海底、自然资源和其他任何疆域;
    (三)“缔约国一方”和“缔约国另一方”的用语,按照上下文,是指中国或者阿塞拜疆;
    (四)“税收”一语按照上下文,是指中国税收或者阿塞拜疆税收;
    (五)“人”一语包括个人、公司和其他团体;
    (六)“公司”一语是指法人团体或者在税收上视同法人团体的实体;
    (七)“缔约国一方企业”和“缔约国另一方企业”的用语,分别指缔约国一方居民经营的企业和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经营的企业;
    (八)“国际运输”一语是指缔约国一方企业以船舶、飞机经营的运输,不包括仅在缔约国另一方各地之间以船舶、飞机经营的运输;
    (九)“国民”一语是指:
    1.任何具有缔约国一方国籍的个人;
    2.任何按照缔约国一方现行法律建立的法人、合伙企业或团体;
    (十)“主管当局”一语,
    1.在中国方面是指国家税务总局或其授权的代表;
    2.在阿塞拜疆共和国方面是指税务部和财政部。
    二、缔约国一方在实施本协定时,对于未经本协定明确定义的用语,除上下文另有解释的以外,在任何时候应当具有该国当时适用于本协定的税种的法律所规定的含义,缔约国一方适用的税法中有关用语的含义优先于该国其他法律给定的含义。

第四条 居 民

    一、在本协定中,“缔约国一方居民”一语是指按照该缔约国法律,由于住所、居所、总机构所在地、注册地、管理机构所在地或者其他类似的标准,在该缔约国负有纳税义务的人,包括该国及其地方当局。但这一用语不包括仅由于来源于该国的所得而在该国负有纳税义务的人。
    二、由于第一款的规定,同时为缔约国双方居民的个人,其身份应按以下规则确定:
    (一)应认为仅是其有永久性住所所在缔约国的居民;如果在缔约国双方同时有永久性住所,应认为仅是与其个人和经济关系更密切(重要利益中心)所在缔约国的居民;
    (二)如果其重要利益中心所在国无法确定,或者在缔约国任何一方都没有永久性住所,应认为仅是其有习惯性居处所在国的居民;
    (三)如果其在缔约国双方都有,或者都没有习惯性居处,应认为仅是其国民所属缔约国的居民;
    (四)如果其是缔约国双方国民或不是缔约国任何一方国民,缔约国双方主管当局应通过协商解决。
    三、由于第一款的规定,除个人以外,同时为缔约国双方居民的人,应认为仅是其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国的居民。

第五条 常设机构

    一、在本协定中,“常设机构”一语是指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营业场所。
    二、 “常设机构”一语特别包括:
    (一)管理场所;
    (二)分支机构;
    (三)办事处;
    (四)工厂;
    (五)作业场所;
    (六)矿场、油井或气井、采石场或其他开采自然资源的场所。
    三、“常设机构”一语还包括:
    (一)建筑工地、建筑、安装工程,或者与其有关的监督管理活动,但仅以该工地、工程或活动连续十二个月以上的为限;
    (二)用于勘探自然资源所使用的安装、装置、船只或任何其他场所,但仅以在任何十二个月中连续或累计三个月以上的为限;
    (三)企业通过雇员或者雇用的其他人员,在缔约国另一方为上述目的提供的劳务,包括咨询劳务,但仅以在任何十二个月中连续或累计超过六个月的为限。
    四、虽有本条上述规定,“常设机构”一语应认为不包括:
    (一)专为储存、陈列或者交付本企业货物或者商品的目的而使用的设施;
    (二)专为储存、陈列或者交付的目的而保存本企业货物或者商品的库存;
    (三)专为另一企业加工的目的而保存本企业货物或者商品的库存;
    (四)专为本企业采购货物或者商品,或者搜集情报的目的所设的固定营业场所;
    (五)专为本企业进行其他准备性或辅助性活动的目的所设的固定营业场所;
    (六)专为本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活动的结合所设的固定营业场所,如果由于这种结合使该固定营业场所的全部活动属于准备性质或辅助性质。
    五、虽有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当一个人(除适用第六款规定的独立代理人以外)在缔约国一方代表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进行活动,有权并经常行使这种权力以该企业的名义签订合同,这个人为该企业进行的任何活动,应认为该企业在该缔约国一方设有常设机构。除非这个人通过固定营业场所进行的活动限于第四款的规定。按照该款规定,不应认为该固定营业场所是常设机构。
    六、缔约国一方企业仅通过按常规经营本身业务的经纪人、一般佣金代理人或者任何其他独立代理人在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不应认为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设有常设机构。但如果这个代理人的活动全部或几乎全部代表该企业,且该企业和该代理人之间的商业和财务关系所规定的条件不同于独立企业之间应有的条件时,不应认为是本款所指的独立代理人。
    七、缔约国一方居民公司,控制或被控制于缔约国另一方居民公司或者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的公司(不论是否通过常设机构),此项事实不能据以使任何一方公司构成另一方公司的常设机构。

第六条 不动产所得

    一、缔约国一方居民从位于缔约国另一方的不动产取得的所得(包括农业或林业所得),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
    二、“不动产”一语应当具有财产所在地的缔约国的法律所规定的含义。该用语在任何情况下应包括附属于不动产的财产,农业和林业所使用的牲畜和设备,有关地产的一般法律规定所适用的权利,不动产的用益权以及由于开采或有权开采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取得的不固定或固定收入的权利。船舶和飞机不应视为不动产。
    三、第一款的规定还应适用于从直接使用、出租或者任何其他形式使用不动产取得的所得。
    四、第一款和第三款的规定也适用于企业的不动产所得和用于进行独立个人劳务的不动产所得。

第七条 营业利润

    一、缔约国一方企业的利润应仅在该缔约国征税,但该企业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的除外。如果该企业通过设在该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其利润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但应仅以属于该常设机构的利润为限。
    二、除适用第三款的规定以外,缔约国一方企业通过设在缔约国另一方的常设机构在该缔约国另一方进行营业,应将该常设机构视同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从事相同或类似活动的独立分设企业,并同该常设机构所隶属的企业完全独立处理,该常设机构可能得到的利润在缔约国各方应归属于该&



北京国锐信达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06